“底下的人扶穩了,地基打牢了,多放一些石頭,鐵絲網一定要固定好......”10月26日至28日,在包扎墩的轉運站附近修橋工地上傳來陣陣響聲。這幾天,來自瓊庫什臺村、喀英德庫什臺村的30多名黨員干部群眾冒著零下10幾度的嚴寒,每天騎馬行駛20多公里,來到工地上緊張地投入到繁忙的建橋勞動之中。
今年7月份的一場突如其來的山洪將包扎墩轉運站方向的一座木橋沖毀,由于河水湍急,群眾無法通過,需轉道別處過河或等枯水期到來時過河,這給給牧民和轉場的牲畜造成了極大困難,也成為一大安全生產隱患。與此同時,該橋也是瓊庫什臺村、喀英德庫什臺村、喀拉峻村、喀甫薩朗村42000余頭越冬牲畜順利轉場必經之路,具有重要的意義。
針對以上情況,瓊庫什臺村、喀英德庫什臺村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活動,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,扎實開展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。為此,經駐村工作隊提議,兩村黨支部商議,多次踏點測繪,制定了修建方案,并決定充分利用枯水期有利時機修建橋梁。聽說要修橋的消息后,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積極響應,義務投勞投工,通過三天的辛勤勞動,終于將這座被洪水沖垮的木橋修復如初。
通往包扎墩牧場的瓊庫什臺村牧民群眾塔比哈提·馬買稱贊說:“這才是實實在在的解難題為群眾辦實事,這座橋的修建保障了我們的出行安全,共產黨的干部就是好!”。
責任編輯:張嘉怡
網友評論